茄 苳

 

學名

Bischofia javanica Blume

別稱

重陽木、赤木、加冬

科名

大戟科

特徵

   半落葉喬木,但因一邊長新的嫩芽,一邊掉落枯黃的老葉,因此少有全樹葉子掉光的景象。樹幹赤褐色,有麟片狀剝落;葉為三出複葉,互生;雌雄異株,花極小且無花瓣;漿果圓球形,成熟時為褐色,似一串串葡萄掛於枝頭。

生活映象

 

 

1.食補良葯-

  茄冬全株均可入葯。生鮮葉片搗爛後可治腫毒,晒乾的葉片可泡茶飲用;早年生活貧困,醫學不發達的年代,茄冬的根更是人參的替代品,具補血、養血功效。現在街頭巷尾偶爾傳來擴音器的叫賣聲:「來哦!好吃的茄苳雞、土窯雞、蒜頭雞來囉!」原來以茄苳老葉燉煮雞肉,可以暖腸胃、益筋骨,幫助兒童〝轉大人〞,是有名的民間葯膳呢!

 

 

2.鳥兒的天堂-

  每年十月以後,茄冬的果實相繼成熟,除了澀味降低外,果汁也相對增加,是五色鳥、白頭翁、綠繡眼等鳥類的最愛,常可見牠們成群結隊在樹上大快朶頤;但對吃慣了山珍海味的人類而言,宜以塩或糖醃製,去其澀味後再品嘗,保證你會一粒接一粒,欲罷不能。

 

 

3.先人開墾的足跡-

  茄苳是台灣的鄉土樹種,是台灣低海拔老樹的四大天王(榕、樟、茄冬、楓香)之ㄧ;台灣現存最早的縣志《諸羅縣志》已有登錄,也稱作「加冬」,後來才名為「茄苳」。早期人類大多聚居山麓平原或近海交通便捷處,又因識字者少,因此一地的稱呼,常以周邊景物來名之;而茄苳是古時民眾休憩乘涼、集會聊天的好去處,故台灣的地名中,有不少是以茄苳命名的,如:屏東縣的佳冬鄉,高雄、雲林、南投、台北等縣的茄苳腳;桃園縣的茄苳坑,雲林縣西螺鎮的茄苳等。有空的話,不妨來趟以植物命名的老村落之旅吧!

 

 

4.鄉野的守護神-

  茄苳雖可以遮蔭數畝,但因其乾燥時易變形,不適合製作家具,所以各地多留有百年茄苳巨木;而一般台灣人的心理則認為巨大樹木皆有靈性,不但不能砍伐,更將其視為神祇膜拜,甚至修廟建祠加以供奉呢!如:南投縣名間鄉濁水的茄苳神木(已有400年高齡,每年元宵節,從全台各地來此祈求護身符的善男信女絡譯不絕);台中縣大里市的樹王公(傳聞曾因護駕─嘉慶君─有功,而立有牌位);彰化縣田尾鄉的茄苳祖(樹圍十分粗壯,約需5人合抱,村民還為其募款,設了一個高約120cm,寬約40cm,上頭寫著〝清朝大樹茄苳祖〞的牌位);雲林縣斗六市的茄苳公(樹幹上圍有〝神靈顯赫〞的紅色布幔)等,都頗負盛名,也都是附近居民心靈的寄託。

 

 

 

 

 

 

 

 

學名

 

 

別稱

 

科名

 

特徵

 

生活映象